查看原文
其他

古典园林中的文人八爱(下)

蚂蚁景观
2024-09-04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上期我们讲了魏晋时期文人偏爱的王羲之和陶渊明,这期我们顺着历史继续说。

盛唐时期

盛唐时期指的是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段时间,这个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开明,在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繁盛景象,被后世称为“盛唐气象”。是我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是世界上闻名的天朝大国。


文人八爱之三:李白

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李白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的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他的少年时代,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青城、峨眉的好几位著名道士,是开元年间很受朝廷重视的人物。


李白家附近的紫云山是道教胜地,青城山是道教十大洞天之一。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至大。他说“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可以说道教的影响,几乎伴随他一生。


道家和道教信仰给了他一种极强的自我解脱的能力,他的不少诗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而其实是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于人生自由的向往。


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

山水漫游,企慕神仙,终极目的是要达到一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


经人荐举,天宝元年(742),李白奉召入京,供奉翰林。玄宗“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置于金鸾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


诗仙李白当了翰林院待诏,唐玄宗李隆基与宠妃杨玉环在沉香亭赏花,召翰林李白吟诗助兴,李白即席写就《清平调》三首: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槛杆。

李隆基大喜,赐饮。大太监高力士地位显赫,天子称他为兄,诸王称他为翁,驸马、宰相还要称他一声公公,何等神气!但李白借着醉酒,竟令高力士为他脱靴!

高力士为报此脱靴之辱,借《清平调》断章取义,李隆基听信了高力士谗毁,天宝三载,李隆基以“赐金放还”的名义迫其离开长安,彻底粉碎了政治幻想。

后来文人用“力士脱靴”来形容文人任性饮酒,不畏权贵,不受拘束。


开元二十五年,李白到山东,客居任城,时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一作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徂徕山,日日酣歌纵酒,狂妄而不可狎近,时号“竹溪六逸”。“竹溪六逸”有着隐士与逸民的心理特征。


狮子林“竹溪六逸”图,刻画的就是“竹溪六逸”的放逸风范,他们在竹林溪边的敞轩中,三人在地毯上或扶几手持大蒲扇,或昂首站立,或团坐沉吟;三人行走纵谈,其中一人背手持扇,神情专注,甚为生动。


白浪迹江湖,终日沉饮,人称“醉圣”。醉白池就是一个利用李白为核心营造的园林。





宋朝时期

2000多年的帝制时期做一个对折,那么宋代差不多正好是在它的中段。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说“中国历史中主要的朝代每个不同,而尤以赵宋为显著”,就是说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宋代的特点尤为突出。


钱穆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


宋代天时、地利碰到了很多历史上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12世纪是中国近千年以来最寒冷的一个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向南谋求更广阔的空间,因而对宋造成很大压力;黄河频繁决口,又对农业生产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宋朝的经济充满活力,“中古时期的经济革命”、“绿色革命”、“货币革命”,“城市革命”等提法。


沈括记载过一个故事:太祖皇帝问赵普“天下何物最大”,赵普回答,道理最大,太祖皇帝屡屡称是。“这件事情说明了宋朝是一个相对比较理性化的时代,因而一些研究者说这段时间是读书人的黄金时期。


宋代科举制度严密、公正,促进了社会的有序流动,使得一批当时被称为“寒俊”的人物能够崛起,形成新兴的士人群体。他们出生清贫,如范仲淹、欧阳修,通过自己的奋斗脱颖而出,不仅是一流的学者,也是出色的政治家。

他们的自觉意识也非常成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绝不是范仲淹一个人的情操,实际上反映了一代人的民族责任感、历史责任感”。


宋代的“祖宗之法”中有一条是不杀大臣、言官,就是一定不能用诛杀的办法去对付持不同观点的士大夫。现在也有一些研究者说,那个阶段是读书人的一个“黄金时期”。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邓小南认为,宋代疆域虽不广袤,但其统治的纵深度、文化的凝聚力却是前朝难以比拟的。用学者陈来的话说:“这是一个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时代。


所以在宋朝涌现了一大批文人的楷模,而我们今天讲解的文人园林八个主题其中四个都出自宋朝。

文人八爱之四:周敦颐爱莲

宋代理学大兴,理学是十分精致的哲学,思理见性的理学,形成了“濂洛风雅”。“洛下五子”之一的周敦颐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唐人对荷花的关照,大多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式的印象式把握;而宋人在体物传神上,特别有独到处。重视物的气骨风韵。


写了情理交融、风韵俊朗的《爱莲说》,对莲作了细致传神的描绘:“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莲,花之君子也。”


由理而入,复转入形,有理有形,特别透彻而传神。赞美了莲花的清香、洁净、亭立、修整的特性与飘逸、脱俗的神采,比喻了人性的至善、清净和不染。

周敦颐以“濂溪自号”,把莲花的特质和君子的品格浑然熔铸,实际上也兼融了佛学的因缘,构成后世园林中远香堂、藕香榭、曲水荷香、香远益清等园林景点意境。

文人八爱之五:林和靖爱梅鹤

“唐重牡丹”,牡丹之雍容华贵、富丽娇美,与大唐之国运、风度、气派相匹配,几乎是它无可挑剔的形象表证。而宋爱梅花,其实也与宋朝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及文化态势的发展有关系。享有“花之魁”称誉的梅花,并非因俏艳走红,而是以其独特的韵致和格调居高。


对宋人(主要是文人、士族)来说,“梅花”首先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标格。

文天祥有梅花诗三首,每一首都把自己的遭遇和梅花相比:

衮衣坐缧绁,世事亦堪哀。
枕外亲炊黍,炉边细画灰。
无人泪垂血,何地骨生苔。
风雪江南路,梦中行探梅。


“梅花”就是他精神追求的崇高目标了。为了逃避追索,更不愿迎合元军、蒙古贵族的“征召”,他坚持民族气节隐居山里十余年。最后,以绝食相殉。

梅花的神清骨爽,娴静优雅,与遗世独立的隐士姿态颇为相契,深合崇雅绌俗的宋人时代心理,宋文人爱梅赏梅,蔚为风尚,他们托梅寄志,以梅花在凄风苦雨中孤寂而顽强地开放,执着、机敏、坚韧,孤芳自赏,象征不改初衷的赤诚之心。文人雅客赏其醉人心目的风韵美和独特的神姿。


林和靖是北宋著名的隐逸诗人,隐于杭州西湖孤山,足不及城市近二十年,不娶妻子,唯在居室周围种梅养鹤,人称他妻梅子鹤。独立不倚,不附不随,洁身自好和避俗远浊的个性是梅花所以高洁的基本特质。


林和靖的《山园小梅》诗: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百花凋零,独有梅花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媚艳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寒雀想飞落下来时,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会消魂失魄。幸喜我能低声吟诵,和梅花亲近,不用敲着檀板唱歌,执着金杯饮酒来欣赏它了。


以“疏影”、“暗香”写梅,形神兼备,曲尽梅之风姿;又以水、月陪衬,更能凸现梅花耐孤寂寒冷,不趋时附势的高贵品格。以梅喻己,是宋人梅花诗词在思想内容上的一个重要特点。以致于“疏影”、“暗香”二词还成了后人填写梅词的调名。


在狮子林中就有暗香疏影楼,此处西南近问梅阁,楼上推窗即见梅花,撷梅花风韵、神姿及香气名楼,可调动游赏者的嗅觉和视觉,去品赏梅花,获得身心享受。也可以看到园内大部分美色。


宋人的恋梅之风,蔚成时代大潮,并为后世留下了不少植梅、赏梅、画梅、写梅的趣闻佳话。在这股强大的热潮推动下,宋代的诗人词客大多有多首梅花诗词存世。

如陈亮有梅词9首,苏轼有梅诗50余首,更有那位堪称“咏梅专业户”的张道洽,一生写梅诗300多首,被传为咏梅史上的佳话。

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二》记载,林和靖从家乡奉化带去两鹤,经他驯化,善解人意,林和靖纵之飞入云霄,盘旋于西湖山水之间,尔后复归笼中,林和靖爱逾珍宝。双鹤还会报讯,林和靖常泛舟游西湖诸寺院,家中每有客至,小童即延客小坐,随即开笼纵鹤。在西湖游览的林和靖见家鹤飞翔,便知有客来访,即乘小舟而归。

清陆隽《竹枝词》:“林家处士住孤山,双鹤飞飞去复还。懊恨儿家不如鹤,梅花香里一身闲。”


留园活泼泼地裙板上,小童在逗鹤,一鹤张开翅膀翔舞在林和靖前面,林则俯身趋前,似乎在和鹤交谈。忠王府裙板上的仙鹤,背似龟背,正昂头伸脖,似乎也在和林和靖面谈。



留园中还有半游廊建筑鹤所。


清康熙初年,申时行的孙子在今耦园宅内造了「蘧园」,在其中筑「来清阁」养鹤作伴。每当客至,有双鹤立于门两旁迎接,是当时的一大奇景。

艺圃浴鸥庭院中西间小厅名“鹤砦”,张辛稼书额。旧时园主养鹤之所。额仿唐王维在“辋川别业”中所筑的“鹿柴”。砦,通柴,指栅栏、篱落。鹤,闲逸高雅,超俗不凡。


文人八爱之六:全才苏东坡

苏轼是具全才型文化品格的代表人物。他“以儒治世、以佛静心、以道修身”,说明宋代隐逸文化已经内化为人的心理需求,宋代文人更看重人内心的解脱与超越,这是对前代隐逸思想的继承和突破。


中国隐逸之风源远流长而又异彩纷呈。从老子的“道隐”和庄子的“心隐”,到魏晋南北朝的“林隐”,从中唐白居易的“中隐”,再到北宋苏轼的“仕隐”,从而达到了一个极致。宋代文人尊隐羡隐的倾向是普遍存在的,而北宋文人往往是集官僚、政治家、文学家于一身的。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苏东坡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天气爽朗,心情自然畅快,遂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诵《月出》诗,朗诵“窈窕”一章。


留园中清风池馆就是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


文房四宝之一的砚,为文人宝爱,苏轼平生爱玩砚,对砚颇有研究,自称平生以“字画为业,砚为田”。曾在徽州获歙shè砚,誉之为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对龙尾砚也情有所钟。


陈御史花园的裙板上刻有“苏轼玩砚”图:竹下、篱边,小童和苏轼各持一砚,苏轼神情专注地欣赏着砚台。忠王府 “苏轼玩砚”图:松石下,小童持砚,苏轼俯身细看。颐和园彩画:苏轼玩砚。



文人八爱之七:米芾拜石

将石头作为审美对象点缀的园林中盛行在唐,至宋达到巅峰。米芾性格乖僻,爱石成癖,极爱清洁,人称“米颠”。


南宋无锡人费衮《梁溪漫志》等笔记小说记载,米芾在安徽担任无为军守的时候,听说濡须河边有一块奇形怪石,便派人将其搬进自己的寓所,摆好供桌,上好供品,自己则恭恭敬敬地对石头一拜至地,口称“石兄”、“石丈”:“我想见到石兄已经20年了,相见恨晚。”因此事有失大宋官员形象,米芾被人弹劾而罢了官。

后来米芾还画了《拜石图》,把一个孤立的观赏石,升华为赏石文化活动,把自然界的精髓,提炼为人文的精华。


北宋之后园林中玩石成风,有些甚至以太湖石作为核心来营造园林,我们今天看到的留园、狮子林都是其中的代表。





元朝时期



蒙古统治者为了统治汉人,于是各方求才,聘任于政府的有波斯人、回纥人、东欧人等,统称为“色目”人,如聘西藏的八思巴为国师,以喇嘛教为国教,这些都和汉族格格不入。


文人有的隐逸于山林,有的寄情于书画,表达自己“超凡脱俗”的情趣,抒发抑郁苦闷的心境。其中以毕生精力从事绘画,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元四家”,受元初画家赵孟頫的复古理论影响,师法五代、北宋山水画传统,又各具独特风貌,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文人八爱之八:云林逸韵

“元四家”中的佼佼者倪瓒(1306—1374),字元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倪瓒在长兄的关怀和宠爱下,过着优裕闲适的生活。他的“逸笔草草”、“聊以写胸中逸气”,也最能道出元代绘画的精神。

富贵人家以有云林画作为炫耀资本。清王原祁称其为“四家第一逸品”,乾隆皇帝也说:“元四大家,独云林格韵尤超,世称逸品。”


董其昌赞赏道:三家皆有纵横习气。独云林古淡天真,米痴后一人而已。”倪云林一生不愿为官,“浮游湖山间。”

倪瓒爱洁如癖,甚至“一盥颒(洗手洗脸)易水数十次,冠服数十次振拂”,“斋阁前植杂色花卉,下以白乳甃其隙,时加汛濯。花叶坠下,则以长竿黐(粘)取之,恐人足侵污也。”文房拾物,两童轮转拂尘,须臾弗停。庭前有树,旦夕汲水揩洗,竟至槁死。


相传,仆人每日挑来的山泉,倪瓒只吃前面的一桶。他说后面那桶有屁粪味,只配洗脚。仆人不信,某天挑水快到家时,故意将前后两桶水打了个颠倒。倪瓒喝茶时,说喝出了屁粪味,遂将仆人痛打一顿,逐出门去。新来的仆人知道主人道行的深浅,前后水桶从不敢换位。可有一天,倪瓒还是吃出水中有异味,责问仆人:“奴才,你将前后桶换过了?”仆人忙说:“老爷,小人不敢。”“你挑水时放屁了?”“小人也不曾放屁。”“那水中何来的臭味,坏了我的燕窝。”仆人厚道,赶紧解释:“老爷,小人挑水时打了个喷嚏,小人口臭。”


据明人王锜《寓圃杂记·云林遗事》记载,是说一次有客人在倪瓒家留宿,夜里听到客人咳嗽,倪瓒很不放心,天一亮马上叫仆人仔细搜查院落庭园,看看有没有客人吐痰的痕迹。仆人找不到,他自己在桐树根处找到了,于是让仆人用水把桐树洗了又洗。



狮子林洗桐图,梧桐树两三棵,云林坐在树旁岩石上,一伙计手拿抹布仔细地洗擦着树干,大水盆放在梧桐树下,树旁栏杆清晰可见。



倪瓒参加过早期狮子林规划,倪瓒在进入明朝第七年去世,在故去之前73岁重游时画下《狮子林图》。用一幅画把狮子林送进了江南四大名园之列。


苏州园林建筑装饰中的“文人八爱”,经过数千年历史的熔炼沉淀至今,积淀着的历代文人的风雅:

无论是王羲之嬉鹅的潇洒、还是陶渊明采菊东篱的闲适,都掩藏不住魏晋时代的悲凉。


诗仙李白醉酒的狂傲影射出盛唐的自信;


周敦颐独具只眼赏莲、林和靖爱梅与鹤的痴情、苏东坡遨游赤壁的豪情、还是米元章拜石的癫狂,都是大宋孕育的文化奇葩;


倪云林的洁癖,亦是汉族知识分子在民族压榨下的自尊。


这八个人物和他们喜好早已和中国园林融为一体成为了中国文人的风骨,这期就到这里吧,更多有趣内容请关注蚂蚁景观。

本文基于曹林娣在苏州大讲堂的同名主题讲座拓展延伸而成。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古典园林中的文人八爱(上)

点赞在看,干货不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蚂蚁景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